2009-01-20

Widgets

餵養烏鴉

 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我的童年,想起已經遺忘的曾經自己也是小孩子的感受。小孩子只是不會表達,他也有他的恐懼和想法;小孩子常在真實和想像中出入。小孩子在情感上的壓抑很容易讓大人以為他們是壞小孩。沒有小孩子是壞的,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處理情緒上的問題,尤其當大人以為他們不會懂、他們會忘記的時候,其實是大人給自己的不知所措找的藉口。


  長大真的會漸漸忘記嗎?還是漸漸記得?那個深藏在心底的寶盒,那個因為年幼時無法處理的傷口,隨著身體的成長,也跟著放大。


  Anna在想像中要媽媽說故事的那部分我哭了。我有個忙碌的媽媽,每天早出晚歸很少能好好相處,下了班他只想看電視,也沒力氣陪我,雖然那時我已經小學三年級,但還是要媽媽講床邊故事給我聽,是看了這部電影才讓我想起,當我當著中國民間故事要媽媽唸給我聽,他一邊看電視一邊要我自己看就好,還說自己能看得懂還要人家唸。我覺得被拒絕,但卻不知道我其實只是想用講故事當藉口,希望媽媽多花點時間陪我。


  每個人都能清晰地記起童年時的某些瑣事、更別提影響深遠的事件。越長大越了解,回想時越清晰。


  小孩子搞不清楚自己的感覺是來自哪裡,但他會記得那個感覺,長大了會懂。我認為這是本片導演呈現的兒童心理學。小時候就是自己有什麼感覺也不知道怎麼講,怕大人會罵,害怕一切未知的事。大人耳提面命要小心,壞人很多,小學二年級時老師就跟我們說強暴犯,讓我一直都害怕有一天被強暴。小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當下的想法和感受,多數人都有過,害怕別人不了解,又不知如何說明,就會把自己的心關起來。大人常要求小孩全盤接受他們的想法,這讓小孩感到大人根本不會了解。說真的,我自己變成大人以後,我已經忘記當小孩是怎樣了,這是很容易的,因為小時的害怕和恐懼因為對世界的認識和經驗,已不復存在了。看了這部片讓我想起小時的恐懼,這讓我覺得長大了很好,因為了解了很多事,所以不怕了。但另方面讓我想要避免我的小孩經歷跟我一樣的痛苦,而想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。


  我真的能扮演好媽媽的角色嗎?在回憶中指責自己的母親,對他做不到的地方憤怒,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好的對待及更少的傷害。回過頭來,自己又能做得多好?愛小孩,滿足他的物質需求,但能了解他的內心,能給他他要的嗎?他不講,不會講時怎麼辦?儘管修過教育學程,又能在理論和實際上取得平衡嗎?能在自己的事業和家庭間的時間分配上做的好嗎?我沒空、沒心情怎麼辦?設身處地來想,假設我來當我自己的媽媽,我又能讓小時候的自己滿意嗎?現在的我,實在不該對自己的媽媽太嚴刻,他在還沒生我前也只是跟我現在年紀差不多的女生而已。


這部片中我最大的疑惑就是不了解為何片名會跟烏鴉有關。也許改成餵養兔子比較能夠了解,因為在片中Anna跟兔子的關係就好像是她跟母親一樣,用照顧兔子來安慰自己想被照顧的心情,用哀悼兔子的死來接受母親的死,也是在每次餵兔子時都讓他想起跟母親的互動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